Search

《2021時間的朋友》(附感想)

#和系統協同進化

從系...

  • Share this:

《2021時間的朋友》(附感想)

#和系統協同進化

從系統帶給人類的不自由開始講起,生產力管理系統讓老闆連偷懶都不行,因為文件什麼時候送到老闆電腦桌上都有紀錄,要是偷懶沒達成KPI好像反而會被員工盯著似的。

數據化怎麼沒有帶來自由,反而帶來更多自我管理與限制呢?

話鋒一轉,他講了整場最好的故事「書破破爛爛的圖書館員 vs. 書潔白如新的圖書館員」,哪個才是好的圖書館員呢?

若是你為書服務,書最好是潔白乾淨,沒有一點摺痕與使用痕跡。若是你為人服務,最好天天把書送到人面前,思考怎樣最多人看提高人跟書的互動。

乍看是沒什麼好壞區別,選擇而已。但是這種為書服務需要的技能含量低,只要一星期就可以學會。未來不被機器取代,誰被機器取代呢?

機器取代人不是未來,是現在。北京某醫院用電腦解讀大腦斷層照片的成功率達到90%,效率與能力都已經勝過大部分人類。但是同樣是醫院,有護士在被隔離的病患的每日體溫量測紀錄後面寫句「你今天好嗎,笑臉」,給人溫暖的能力是機器難以複製的。

雖然機器比人厲害只是時間的問題,但人不會因為車跑得比人快就感到跑不過汽車,反而會創造賽車比賽。

機器的勝利,從來就是人類的勝利。

用香帥的話說,在數據與系統與機器的洪流中,不是人人都被取代,是把人跟人分化了,那些有能力背靠著系統、讓系統彰顯能力的人,反而會有更好的機會。

一開始提到的員工生產力管理系統,會記錄員工與其他員工的互動,可以清晰分析出誰才是組織中的節點、誰是組織對外的招牌。讓主管與人資不需要只靠自己主觀判斷就能更多面向的了解員工價值。員工也可以利用這種系統特質,讓自己的優勢被看見。

… 感想分隔線…

這段其實是我對今年羅胖最失望的一段,反而不是網路上大家嗤之以鼻的強國與印度之爭,強國技術好棒棒等等。

怎麼說呢?一來人家在屋簷下,有人家的處境,不能讓人家冒生命風險滿我們的意。二來生意做越大。受眾越多樣,羅胖如今不是那個拉著一兩千萬的小眾往前跑的說書人,而是想要擴大市場到上億人口的生意人,配合市場是可以想像的。

但是,要講人腦與機器,大數據、AI、機器學習等,可不可以追得上時代一些。中國可是AI運算大國耶,抖音與今日頭條的推薦演算法估計是世界一流等級,怎麼羅胖講起人工智慧還好像在五年八年前。

這也不是硬要找件事diss 曾帶給過我自己非常多學習的學習界大前輩羅胖。我記得他曾在某年提過

『其他的媒介是慈母,餵給你你喜歡的資訊。但我們得到要做嚴父,提供給你你需要的重要資訊』

要做嚴父而且有效的前提是?是總是找得到眼界更高、知道過去更知道未來的人來篩選或製造資訊。但放棄了慈母的運算能力,是種讓嚴父自斷手腳的缺憾。

說到人機合作,我覺得這個2012的18分鐘演講講得比羅胖更精彩

https://www.ted.com/talks/shyam_sankar_the_rise_of_human_computer_cooperation?language=zh-tw#t-453832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一個人的讀書會,讀出想法、讀出樂趣、讀出溫度
View all posts